ICS 25.120.30
CCS J 46
T/ZZB 2667—2022
汽车内外饰注塑模具热流道系统
Hot runner system of injection mold for automobi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decoration
2022 - 03 - 28发布 2022 - 04 - 28实施
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 发布 团体标 准
T/ZZB 2667—2022
I 目 次
前言 ................................ ................................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1
4 基本要求 ................................ ................................ .......... 1
5 装配要求 ................................ ................................ .......... 2
6 技术要求 ................................ ................................ .......... 2
7 试验方法 ................................ ................................ .......... 4
8 检验规则 ................................ ................................ .......... 5
9 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 ............................ 6
10 质量承诺 ................................ ................................ ......... 6
T/ZZB 2667—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管理。
本文件由浙江蓝箭万帮标准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组织制 定。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思纳克热流道科技有限公司 。
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绍兴市昊特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方加根 、金维新、王明娟、韩小英、郭山国、阮红珍、潘雅丽、周高升、张望
杰、陈蓉蓉、王恪聿、朱明杰、许立林、刘宇、任洁、薛皓文、周杭超。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评审专家组长:万娟秀。
本文件由浙江蓝箭万帮标准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T/ZZB 2667—2022
1 汽车内外饰注塑模具热流道系统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汽车内外饰注塑模具 热流道系统的 术语与定义、 基本要求、 装配要求、 技术要求、试
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以及质量承诺。
本文件适用于汽车内外饰注塑模具 热流道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 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30.1 金属材料 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195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几何公差 检测与验证
GB/T 3098.1 —2010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177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
GB/T 4340.1 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10066.1—2019 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 1061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GB/T 16701 —2010 贵金属、廉金属热电偶丝热电动势测量方法
JB/T 11905 热流道系统 术语、型式和尺寸
JB/T 12514—2015 热流道用电加热器
3 术语和定义
JB/T 11905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设计研发
4.1.1 应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 根据不同 塑料制品的材料 和形状等要求对注塑模具热流道 进行模流分
析。
4.1.2 对模具和热流道进行 二维和三维 设计。
4.2 材料和零部件
4.2.1 油管采用无缝不锈钢管, 应能承受不小于30 MPa的压力。
4.2.2 油缸采用自带冷却水, 应能承受10 MPa~24 MPa的液压力。
4.2.3 气缸采用自带冷却水, 应能承受0.6 MPa~1.5 MPa的气压力。
T/ZZB 2667—2022
2 4.2.4 加热器采用 金属浇铸 加热器, 应能承受400 ℃的高温。
4.3 工艺设备
4.3.1 热流道板 外形应采用200 MPa的高压水刀进行切割。
4.3.2 热流道板 流道孔应采用流体抛光。
4.3.3 喷嘴头采用全自动车床加工,车铣一体。
4.4 检验检测
4.4.1 应具备三座标测量仪、内孔粗糙度仪、硬度计等检测设备。
4.4.2 应具备坐标点位、 尺寸、粗糙度、硬度、气密性、 耐压性、温升、 绝缘电阻 等检测能力。
5 装配要求
5.1 热流道板堵头的转角圆弧应与流道孔平滑连接。
5.2 装配热电偶时,热电偶感应头应与热流板探温点可靠接触。
5.3 针阀式热流道的阀针套在热流道板上安装后,应保证阀针动作顺畅,无卡滞现象。
5.4 热喷嘴发热元件应紧贴热喷嘴主体表面,不应有松动现象。
5.5 热喷嘴应设置方便的拆装结构,以便于安装与维护。
5.6 热流道系统应按图样正确接线。应采用万用表对电路进行检验,以防漏电、断路或短路。
5.7 紧固螺钉的机械性能应符合 GB/T 3098.1 —2010表3中10.9级的规定。
6 技术要求
6.1 外观
走线合理,热流道零件不应有裂纹,热流道板零件表面和流道不应有划痕、压伤、锈蚀等缺陷。
6.2 尺寸偏差
6.2.1 流道板出浇口螺纹底平面深度公差应在 -0.02 mm~0 mm内。
6.2.2 流道板厚度和出料孔间距的极限偏差值及上、下表面平行度公差值应符合表 1规定。
6.2.3 热喷嘴外径和加热器内径配合公差应不大于 0.02 mm。
表1 对应尺寸偏差、公差值
单位:毫米
热流道板尺寸 板厚度极限偏差值 出料孔间距极限偏差值 平行度公差值
≦400 +0.02
0 ±0.02 0.02
>400~800 +0.03
0 ±0.03 0.03
>800~1 600 +0.05
0 ±0.05 0.05
6.3 粗糙度
T/ZZB 2667—2022
3 6.3.1 热流道板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 Ra0.8 μm,内孔粗糙度应不大于 Ra0.4 μm。
6.3.2 喷嘴内孔粗糙度应不大于 Ra0.4 μm。
6.4 硬度
6.4.1 注塑制品加玻纤等易磨损料时,热喷嘴头部零件硬度应在 58 HRC~62 HRC内,流道板表面硬度
应不低于 600 HV。
6.4.2 其他注塑制品热喷嘴头部零件硬度应不低于 52 HRC。
6.5 气密性
喷嘴在输入 0.8 MPa±0.1 MPa气体压力的情况下,保压时间不小于 1 min,应无渗漏现象。
6.6 耐压性
6.6.1 油气缸冷却系统在 0.5 MPa±0.1 MPa压力下,保压时间不小于 5 min,应无渗漏现象。
6.6.2 针阀系统的缸体在输入 1.2倍的额定压力下,保压时间不小于 5 min,应无渗漏现象。
6.7 过载能力
电加热器应 承受额定电压1.73倍(380 V)时的电压试验,在规定条件下通、断电 30次后不损坏。
6.8 温升时间
在额定电压下从接通电源开始至达到使用温度为 200 ℃时的升温时间应不大于 40分钟。
6.9 绝缘电阻
6.9.1 常态绝缘电阻
6.9.1.1 在动力电路导线和喷嘴外壳间施加 500 Vd.c.时测得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500 MΩ。
6.9.1.2 在动力电路
T-ZZB 2667—2022 汽车内外饰注塑模具热流道系统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3 10:01:4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