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专利文库
I C S 备案号: 19521- 2006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 B 63 D B 63 D B 63 D B 63 D B 6 3 / 5 7 6 — 2 0 0 6 同德 老芒麦 2 0 0 6 - 0 9 - 0 7 发布 2 0 0 6 - 1 0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发 布 发 布 发 布 D B 63/ 576 — 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B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中国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树栋、王堃、辛有俊、拉 旦、薛艳庆 D B 63/ 576 — 2006 1 同德老芒麦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同德老芒麦 的生物学特性、 植 物学特征以及生产性能、 栽 培技术要点、 种 子繁育技 术 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草业科研、 教 学、 技 术推广、 生 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 繁 育 、 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20 世纪 80 年代青海省草地科学工作者对野生种进行了采集和试种, 表 现良好。 1987 年开始, 青 海 省 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 青 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青 海省草原总站等单位将其作为垂穗披碱 草 的替代栽培牧草品种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筛选选育, 去 劣留优, 使 其生产性能趋于稳定, 并 暂定名 为 粉绿披碱草。 经 过 20 多年的栽培驯化, 已 将同德老芒麦培育成具有抗逆性强、 产 草产籽量较高的优良 栽 培 牧 草 品 种 。 在 2004 年 12 月 8 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品种审定会议上审定通过 , 登记为野生栽培品种,定名为同德老芒麦( Ely m us sibircus L ) ,品种登记号为: 280 。 2.2 特征特性 2.2.1 植物学特征 同德老芒麦为禾本科披碱草属草本植物。 根系发达, 多须根, 集 中于 20 厘米土层中 ; 茎直立, 疏 丛 状, 具 3 ± 1 节, 基部膝曲 , 具 4 节; 叶鞘较松, 光滑无毛,短于节间 ; 叶舌膜质, 截平 ; 基生叶 3 片, 茎 生叶 5 片 ; 穗状花序,较疏松下垂,具 17 ± 5 穗节,每穗节 2 个小穗,每穗含 3 小花。颖狭 呈 披针形,约 5 ± 1 毫米,具 4.5 ± 0.5 条明显的脉,先端具芒。外稃披针形具 5 脉,第一外稃长 10.5 ± 1.5 毫 米 , 芒 直 , 长 15 ± 3 毫米,内外稃近等长 ; 花药黄色 , 长 2 ± 0.8 厘米。颖果长椭圆形,深褐色,长 6 ± 1 毫米,千粒 重 3.26 克。 2.2.2 生物学特性 同德老芒麦适应性强, 在青海省海拔 2200 ~ 42 00 米 的 地区均能种植。 耐旱, 根 系发达。 耐寒, 分 蘖 节在地表下 3 厘米, 在 无任何覆盖条件下, 能耐- 36 ℃ 低温安全越冬。 耐 盐碱,在 p H 值 7. 7 ~ 8. 7 土壤 上 生长发育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 暗栗钙土 、 淡栗钙土 中均 能良好生长 。 2.3 经济性状 2.3.1 叶片生长及大小 同德老芒麦全生育期每茎可长出 7 ± 1 个叶片, 茎 生叶 4.5 ± 0.5 片, 基 生叶 2.5 ± 0.5 片, 叶 片生长 速 度快,平均每 5 天长一片叶,叶片的长度为 16 ± 4 厘米 ,宽度在 0.9 ± 0.2 厘米 。 2.3.2 分蘖 同德老芒麦分蘖能力强, 在 稀植条件下, 一 株同德老芒麦一年中可以形成 4 个以上分蘖, 最 多可 达 30 个,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单株分蘖在 10 ± 5 个 之间。 2.3.3 生长发育 同德老芒麦播种当年生长缓慢,仅个别植 株抽穗或开花,植 株平均高度 25 厘米,第二年 4 月底至 5 月初返青, 5 月下旬进入分蘖期, 7 月下旬抽穗, 8 月中下旬灌桨, 9 月上旬种籽成熟, 株高可达 85 — 120 厘米, 绿草期长,种子成熟后茎秆仍保持青绿,全生育期 1 13 天 ~ 1 17 天。 2.3.4 株高 D B 63/ 576 — 2006 2 株高 100 ± 20 厘米。 2.3.5 籽草比 种子和秸秆重量比为 0 . 15 : 1 。 2.3.6 营养成分及适口性 同德老芒麦叶量丰富, 盛 花期营养成分含量为粗蛋白质 9.40% , 粗 脂肪 2.84% , 粗 纤维 37.29 % ,无 氮 浸出物 43.53 % ,粗灰分 6.34 % ,适口性好,马、牛、羊等牲畜均喜食。能调制成优良的青干草,也可作 为青贮料。 2.3.7 抗逆性 根系发达, 能 充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 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 耐 寒, 在- 36 ℃ 的低温下也能安 全 越冬 , 耐碱性强 , 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在 pH 值 8.1~8.5 的范围内仍生长良好。 2.4 栽培技术要点 2.4.1 播种 播种前进行耙磨,使地面平整,土块破碎。播种前对土壤镇压,并进行种子断芒处理。 5 月 ~6 月中 旬 播种 。播种量为 13.5 千克 / 公顷 ~ 18.75 千克 / 公顷,条播,播深 3 厘米 ~5 厘米,行距 30 厘米 ~40 厘米。 2.4.2 田间管理 播种当年严禁利用, 在分蘖和拔节期分别灌水一次, 可增产鲜草 36~58% 。分蘖期每亩施过磷酸钙 12.5k 克,当年增产鲜草 43.6% 。播种当年要及时清除杂草。 2.4.3 收获与利用 收草在抽穗盛期,留茬高度 5 ± 1 厘米,以利越冬。能调制成优良的青干草,也可作为青贮料。 2.5 种子繁育技术要点 2.5.1 播前准备 2.5.1.1 施底肥 耕翻前撒施磷酸二氨 75 千克 / 公顷 ~ 100 千克 / 公顷,或 22500 千克 / 公顷 - 300 00 千克 / 公顷农家肥作基 肥。 2.5.1.2 地面处理 深耕土地, 耕地深度 25 厘米 ~ 30 厘米。 播种前, 进行耙耱平整, 使 地表平坦, 土粒细碎, 方便播种 。 2.5.1.3 灌溉 灌溉量 900 立方米 / 公顷 ~ 1200 立方米 / 公顷。 2.5.1.4 清除杂草 利用广谱性除草剂清除杂草, 喷 洒药剂 20 天后才可播种; 或 结合土地耕翻耙耱等整地作业, 除 去 杂 草。 2.5.2 播种 6 月中旬播种,播种量 1 5 千克 / 公顷 ~ 22. 5 千克 / 公顷,播种深度 3 厘米 ~ 4 厘米,条播行距 15 厘米 ~ 30 厘 米,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利出苗。 2.5.3 田间管理 播种后进行围栏保护。 牧 草出苗后, 要及时清除杂草, 采 用中耕锄草或喷洒除草剂等方法除草。 拔 节至孕穗期,灌溉水一次,灌溉量 900 立方米 / 公顷 ~ 1200 立方米 / 公顷,并追施尿素 90 公斤 / 公顷 ~150 公 斤 / 公顷。 2.5.4 种子与清选 2.5.5 收获 种子成熟后易脱落,收种要及时,当种子 50~ 60% 成熟时,立即进行收割。 2.5.6 清选 利用种子清选加工机械,将收获的种子清选加工,通过进行风筛粗选、去芒、精选等工序,将杂质 分离,加工出不同等级的种子,过秤称量,装入具有一定规格的包装袋中。

.pdf文档 DB63-T 576-2006 同德老芒麦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576-2006 同德老芒麦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576-2006 同德老芒麦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576-2006 同德老芒麦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10-27 11:51:3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