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专利文库
ICS 65.020.30 B 44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561—2012 代替 DB34/T 561-2005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 文稿版次选择 2012 - 03 - 14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4 - 14 实施 发 布 DB34/T 561—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庆宝、张虹、孙怀珍、陈斌、汪剑霞、江泽众、刘太荣。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561-2005。 I DB34/T 561—2012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养蚕制种、 茧质调查、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标准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DB34/T 669 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 DB34/ 907 桑蚕种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一代杂交种 按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进行繁制,供丝茧育生产的蚕种。 3.2 饲育批、制种批 在相同环境下同日收蚁的同一品种(或品系)同一批次的饲育区组成的群体,称为饲育批;种茧调 查符合该品种性状的饲育批或饲育区组成的一个制种群体,称为制种批。 3.3 越年种 第一年生产、以滞育卵形式保护到第二年使用的蚕种,称为越年种。 3.4 即时浸酸种 1 DB34/T 561—2012 产下的蚕卵在 24℃~25℃温度中经 20 h~30 h,滞育卵发育到胚胎形成期,用盐酸浸渍处理,促 使蚕卵孵化的方法,为即时浸酸孵化法。经此方法处理的蚕种为即时浸酸种。 3.5 冷藏浸酸种 产下的蚕卵在 24℃~25℃温度中经 44 h~60 h 左右,在滞育卵胚胎发育的早期进行冷藏,经过 一定时间后,出库浸酸促使蚕卵发育孵化的方法,为冷藏浸酸孵化法。经此方法处理的蚕种为冷藏浸酸 种。 4 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见表 1)。 表1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养蚕制种 蚕种保护 冷藏浸酸 品种确定 生产条件 保护要求 越年冷藏 饲育形式 催青收蚁 保护标准 蚕种浸酸 原蚕饲养 浴消整理 种茧保护 制种袋蛾 养蚕消毒 5 基本要求 5.1 蚕品种 正式繁育的蚕品种,应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并取得合格证书。 选育单位应向繁育单位提供品种性状、主要经济指标和饲育技术要点等相关资料。 5.2 饲育形式 中、日系品种采用原种分批分区蚁量育。专业蚕种场每批蚁量育不得少于 50 g;原蚕区以户为单 位分批分区饲养,每区蚁蚕以每张原种的收蚁量为原则,每户饲养规模应适度。各区经预知检查无微粒 子孢子后,方可同品种并区制种。 繁制一代杂交种应严格按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制种。 6 养蚕制种 6.1 6.1.1 生产条件 专业场基本条件 专业蚕种场区应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布局合理,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 结构及环境宜于药物消毒。 2 DB34/T 561—2012 6.1.2 原蚕区基本条件 原蚕区要求桑园集中成片,有一定规模,应具备种茧育要求和防治微粒子病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原 蚕户每户饲养规模应大于 10 g 蚁量,同时期内不能兼养一代杂交种。 6.1.3 生产用房配备 生产用房配备(见表 2)。 表2 每 100 g 蚁量生产用房配备 单位:m 蚕室 蔟室 贮桑室 附属室 100 70 50 70 2 蚕种场、原蚕区不论规模大小,均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蚕种保护室按生产越 2 年种的数量以 150 张/m 毛种配备。 6.1.4 桑园管理 参照 DB34/T 669 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 6.2 催青收蚁 6.2.1 催青 6.2.1.1 出库日期 春期蚕种出库日期安排以本场桑品种的桑芽生长情况为主,参考当季气象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 等情况来确定。以中晚熟桑品种开放 4 叶~5 叶为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分批,适当兼顾前后批开 差。 早秋期原种出库日期应根据农村丝茧育晚秋期的用种时间来确定,以 7 月上旬为宜。 中秋期原种出库日期以 8 月上中旬为适期;也可依据桑园、空调设备等情况酌情提早。 6.2.1.2 催青标准及要点 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6.2.1.3 转青卵抑制 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 5℃,抑制时间以 2 d~3 d 为 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都要经 3 h~5 h 的中间温度过渡。 6.2.2 收蚁 6.2.2.1 收蚁准备 准备好收蚁用具;采好收蚁用叶;调节好蚕室温湿度,标准为温度 24℃,相对湿度 80%~85%。 收蚁结束调至 1 龄期目的温湿度。 6.2.2.2 收蚁时间 3 DB34/T 561—2012 收蚁当日早晨 5 时左右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 2 h~3 h 为收蚁适期,日 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每批收蚁全过程尽量掌握在 2 h 内,上午 10 时前定座完毕。 6.2.2.3 收蚁方法 原蚕采用蛾区蚁量育,一般采用网收法,定量分区,每小区 4 g~5 g 蚁量。收蚁后保留卵壳、残 蚁、残卵作微粒子孢子补正检查。 6.3 原蚕饲养 6.3.1 饲养标准 原蚕饲养标准和各龄用叶标准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6.3.2 蚕体蚕座消毒普通药物及使用方法 参照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6.3.3 迟眠蚕检查 各龄期每个饲育区均须抽取迟眠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淘汰有微粒子孢子的饲育区。 6.4 种茧保护 6.4.1 上蔟 6.4.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为 25℃,相对湿度 75%以下为宜,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 24℃,相对湿度 70%以下。 6.4.1.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上蔟结束形成茧壳后,抽去下垫材料。 6.4.1.3 上蔟时期及密度 5 龄蚕出现前半身半透明,头胸昂起,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时即为上蔟适期。 2 以饲育批为单位分批(时、段)上蔟。蚕儿随熟随上,适熟稀上,上蔟密度以 400 头/m 为宜。 6.4.1.4 促进化蛾检查 每批取部分早熟和迟熟蚕单独上蔟,用 30℃、80%~85%相对湿度保护,促进提前化蛾,检查微 粒子孢子并酌情决定是否并批制种。 6.4.2 采茧 种茧采用早采茧、平铺方法。以上蔟后在 24℃~25℃保护下,60 h~72 h 左右为采茧适期。采茧 前应剖茧观察,于化蛹前采茧平铺;若已开始化蛹应改为迟采茧,待全部化蛹后采茧。 6.4.3 种茧保护 保护温度以 24℃为标准,23℃~25℃为适温,21℃~27℃为发蛾调节的安全范围;相对湿度 75 %~80%为宜;见苗蛾后,相对湿度增至 80%~85%;羽化前 2 d~3 d 光线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 前夜应保持黑暗。 4 DB34/T 561—2012 6.4.4 选茧 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淘汰各种不良下茧及裸蛹。并抽取部分选除的薄皮茧、烂茧进行微 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决定制种与否。 6.4.5 种茧检验 6.4.5.1 检验时间 从熟蚕大批上蔟算起,春期和晚秋期为 7 d~10 d,早、中秋期为 6 d~7 d。毛脚茧不超过 1% 时进行。 6.4.5.2 克蚁收茧量 原蚕种茧除薄皮茧、烂茧外,其余均计算收茧量。以批为单位计算收茧量,推算出克蚁收茧量。克 蚁收茧量春期低于 2600 g、秋期低于 1800 g 标准应淘汰,不得制种。 克蚁收茧量合格的制种批,应选除不良茧。一般选除茧率春期不应低于 3%;秋期不应低于 4%。 6.4.5.3 死笼茧率 原蚕种茧饲育批,随机抽取检验 400 颗种茧,按下列公式计算死笼茧率。死笼茧率春期大于 10 %、秋期大于 15%标准,该饲育批应淘汰。 死笼茧率(%)=(死笼茧颗数/调查总颗数)×100 原蚕种茧的双宫茧单独检验死笼茧率,每批随机抽检 200 颗双宫茧,如超过死笼茧标准应淘汰, 不得制种。符合标准的双宫茧可制种,但双宫茧内有一个蛹是死的,则另一个活蛹也应淘汰,不得制种。 凡茧内病死蚕、病蛹、半脱皮以及不脱皮蛹、尾部有三环节是黑色的蛹,均属死笼茧。 僵蚕僵蛹、蝇蛆蚕蛹、虫鼠害蛹及创伤出血蛹均不作死笼茧计数。 6.4.6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应在蛹体复眼着色后进行,于发蛾前结束。削茧要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并妥 善处理病死蛹。 鉴蛹前先选出病死蛹、出血蛹、半脱皮蛹等不良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及时分开摊放雌雄蛹。 6.5 制种袋蛾 6.5.1 发蛾调节 种茧期观察蛹体发育程度,及时做好温湿度调节,并根据品种发蛾习性,做好“提头、留尾、对大 批”,确保对交品种雌雄蛾数量基本平衡。 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 22℃~26℃范围内,每升、降 1℃,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上蔟前期调 节最佳);从蛹体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 2℃,亦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 6.5.2 6.5.2.1 发蛾、捉蛾、选蛾 发蛾 发蛾当日,春期可在早晨 3 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 4 时~5 时感光。 6.5.2.2 捉蛾 5 DB34/T 561—2012 掌握在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上午 5 时~7 时开始,先中系品种,后 2 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放置 200 只/m ~250 只 2 /m 。 6.5.2.3 选蛾 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纯对蛾、病态蛾、黑节蛾、鳞毛脱落蛾

pdf文档 DB34-T 561-2012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561-2012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561-2012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561-2012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52:4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