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1/T 948—2014 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of factory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eryngii var. tuoliensis 2014 - 07- 30 发布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09 - 30 实施 发 布 DB41/T 948—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负责起草,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河南和 缘食用菌有限公司、郑州云涌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源春、张玉亭、孔维丽、李晓青、孔维威、袁瑞奇、焦扶危。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郑明立、祝秀花、韩玉娥。 I DB41/T 948—2014 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产地环境、厂房建设、原料要求、菌种制作、栽培管理、病虫害 防治、采收、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白灵菇工厂化瓶栽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440 尿素 GB/T 5483 天然石膏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0463 玉米粉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HG 2321 磷酸二氢钾 HG 2940 饲料级 轻质碳酸钙 JC/T 479 建筑生石灰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862 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 NY/T 1836 白灵菇等级规格 NY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2007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农业部第 62 号令(2006 年)《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200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 12728-2006 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工厂化栽培 factory cultivation 利用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环境工程技术,在完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食用菌的室内周年栽培。 [GB/T 12728-2006,定义 2.6.18] 1 DB41/T 948—2014 3.2 瓶式栽培 bottle cultivation 利用塑料瓶作为培养料容器的一种栽培方式。 3.3 培养基 medium 具有适宜的理化性质,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基质。 [GB/T 12728-2006,定义 2.1.22] 3.4 培养料 substrate 为食用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物质。如木屑、棉籽壳、麦麸、米糠等。 [GB/T 12728-2006,定义 2.6.44] 3.5 消毒 disinfection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GB/T 12728-2006,定义 2.5.10] 3.6 灭菌 sterilization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方法。 [GB/T 12728-2006,定义 2.5.11] 4 产地环境 应符合 NY 5358 规定。 5 厂房建设 5.1 厂区布局 根据栽培工艺,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厂区规划,总体布局可分为堆料场、仓库、装瓶区、灭 菌区、接种区、培养区、出菇区等。堆料场、仓库、装瓶区、灭菌区、接种区、培养区、出菇区面积比 例分别为 5︰3︰3︰1︰2︰15︰30,即配套区与出菇区的比例约为 1︰1。 5.2 水电配置 日产 10t 的白灵菇工厂应配装 1200KVA 变压器一套,配备用发电机一台,水源满足供应。 5.3 菇房建设 菇房可用双面 0.5 mm 的彩钢夹芯板建造,夹芯板外围厚 12.5 cm、顶板厚 15 cm、走道和隔板厚 3 10 cm,夹芯板内的泡沫密度为 18 kg/m ,板与板之间应密封。每栋菇房长宽为 55 m×22 m,有效栽培 2 2 面积 900 m ~1000 m 。 5.4 接种室建设 5.4.1 设计结构 2 DB41/T 948—2014 应密封、无死角、可调温。空气洁净度等级应按 GB 50073 的要求进行建设,接种区域空气洁净度 等级达到 100 级,其他区域达到 10000 级。 5.4.2 无菌措施 应采用高效过滤器不断将空气循环,滤去接种室内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霉菌孢子及菌丝片段。 5.5 养菌房建设 每间标准养菌房面积 45 m²,即长 9 m,宽 5 m。具有保温、保湿和空气交换功能。 采用层架培养,架宽 0.92 m,长 8.5 m,架与架之间靠紧并用螺栓加固,一般设 10 层,层距 37 cm, 两边距墙 15 cm,中间走道 1 m。最底二层可适当增加至 50 cm。每库可以培养 20000 瓶。 也可采用大库房垫板堆放发菌。 5.6 出菇房建设 5.6.1 建造要求 按 5.5 的规定建设。 5.6.2 通气设施 在每间标准出菇房的通道边两端开上下窗各一对,上窗低于檐 50cm,下窗高出地面 20 cm,窗户大 小为 37 cm×37 cm。两个上窗安装三号轴流风机,下窗装上百叶帘。窗外加装防虫网。或采用湿度、 CO2 浓度自动控制设备。 5.6.3 辅助设备 每间标准菇房安装 35 W 节能灯 5 盏,宜加装 9 KG/H 超声波加湿机 1 台。 5.6.4 调温设施 每间标准菇房安装 1 台 7.5 HP 制冷机组,并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5.6.5 出菇床架 宜采用层架,层架规格及摆放与养菌房同。 6 原料要求 6.1 主料 培养料质量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6.2 辅料 玉米粉应符合 GB/T 10463 的规定,麦麸应符合 NY/T 119 的规定,石膏应符合 GB/T 5483 的规定, 石灰应符合 JC/T 479 的规定,磷酸二氢钾应符合 HG 2321 的规定,尿素应符合 GB 2440 的规定,轻质 碳酸钙应符合 HG 2940 的规定。 6.3 用水 3 DB41/T 948—2014 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7 菌种制作 7.1 母种制作 7.1.1 配方 采用 PDA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如:马铃薯 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 20g,琼 脂 20g,水 1000 mL,pH 自然。 7.2 原种制作 7.2.1 配方 配方一:麦粒(含水 55%~60%)98%、蔗糖 1%、轻质碳酸钙 1%。 配方二:棉籽壳 90%,麦麸 7%,玉米粉 2%,石膏 1%,含水量 63%~67%。 7.2.2 配制 7.2.2.1 容器 原种与栽培种的容器均用塑料瓶,宜为 1100 mL 容积。 7.2.2.2 装瓶 将浸泡透的小麦(无白心,春季 12 h,冬季 24 h),蒸煮 20 min,沥水冷却后撒入蔗糖、轻质碳 酸钙,拌匀后装瓶。装至瓶肩处。 棉籽壳培养基要在瓶中间打孔至离瓶底 3 cm 处。 7.2.2.3 封口 盖好瓶盖。排放在塑料周转筐内,每筐放 16 瓶。 7.2.3 高压灭菌 将装好培养基的塑料瓶放入周转筐,进行高压灭菌,待压力达 0.15 MPa (对应 126℃)时,保持 2 h。 7.2.4 冷却与接种 7.2.4.1 冷却后接种 当瓶内培养基冷却至 25℃~28℃时,移入无菌室进行接种。菌种宜选择优质高产、抗杂性强、无 杂菌和虫害侵染的。使用的菌种应符合 NY 862 的规定。菌种制作应符合 NY/T 528 的规定。 7.2.4.2 菌种培养 接种后移入 22℃~24℃的养菌室培养,一般 22 d 长满瓶。发现污染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室。 7.3 栽培种制作 同原种。唯使用的种源为原种,是原种的进一步扩大繁殖,每瓶原种可扩接栽培种 40~50 瓶。 4 DB41/T 948—2014 8 栽培 8.1 栽培容器 采用床架塑料瓶立放或斜放出菇法生产。 以聚丙烯或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瓶为容器,宜为 1100 mL 容积。塑料瓶原料应符合 GB 9687、GB 9688 的规定。 8.2 栽培工艺流程 培养基配制→装瓶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催蕾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8.3 培养基配制 8.3.1 培养基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 300 kg,棉籽壳 100 kg,麸皮 90 kg,石灰 5 kg。 配方二:棉籽壳 500 kg,麦麸 40 kg,玉米粉 20 kg,石膏 12.5 kg,石灰 12.5 kg,磷酸二氢钾 1 kg,尿素 1.5 kg。 8.3.2 配制方法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称好各种原辅料,将原辅料倒入搅拌机内加水混合拌匀。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 63%~67%,pH 值 7~8。 8.4 装瓶 用装瓶机装瓶,装料高度为瓶口下 0.5 cm~1 cm。压实,松紧适宜,料中间打孔,盖好瓶盖后放 入周转筐内。装瓶与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 8.5 灭菌与冷却 8.5.1 灭菌 采用高压灭菌。将栽培瓶放置于周转筐内,再将筐放置于杀菌台车上,移入高压灭菌锅内。通入蒸 气,待压力达 0.15 MPa(对应 126℃)时,保持 3h。然后自然降压为 0,打开锅门。 8.5.2 冷却 灭菌后的栽培瓶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冷却,待冷却至温度 25℃~28℃为适。 8.6 接种 8.6.1 菌种 塑料瓶装麦粒菌种或棉籽壳菌种。使用的菌种质量应符合 NY 862 的规定,宜使用菌丝满瓶后 3 d~ 5 d 的菌种。 8.6.2 接种方法 在无菌室进行接种,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量均匀一致。 8.6.3 接种量 每瓶麦粒种接 40~50 瓶,每瓶棉籽壳菌种接 30~40 瓶。 5 DB41/T 948—2014 8.7 菌丝生长期管理 8.7.1 菌瓶摆放方式 放瓶前一星期,将培养室打扫干净,并消毒一次。将装好瓶的筐整齐的立放在层架上。 8.7.2 培养室温度 培养初期(7d 前)温度为 24℃~26℃,中后期(7d 以后)温度为 23℃~25℃。 8.7.3 培养室湿度 培养期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70%以下。 8.7.4 培养室光照 黑暗条件下避光培养。 8.7.5 培养室通风 培养室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 0.15 %以下,可通过自动通风装置调节。 8.7.6 发菌期检查 培养 10d 后对菌丝生长情况
DB41-T 948-2014 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8:38:3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