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专利文库
ICS 65.040.01 P 35 吉 DB22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2824—2017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arable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stations(point) 2017 - 12 - 11 发布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22/T 2824—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岩、尤迪、杜东明、朱健菲、陈猛、王秋彬、梁影。 I DB22/T 2824—2017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的原则、目标、选址、内容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的建设。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 arable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通过对常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观测记录,对监测点所在区域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农业 生产技术配置、作物表象、灾害性等的观测记载。 2.2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 arable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station 以耕地土壤为监测对象,利用自动土壤墒情监测仪等设备,对监测区域内土壤墒情及其主要影响气 象要素进行实时、自动、定位观测及信息采集的场所。 2.3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点 arable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points 以耕地土壤为监测对象,利用快速便携式土壤墒情测试仪器或工具,对监测区域内土壤墒情和农作 物生长表象等数据进行人工定时采集、观测的地点。 2.4 土壤失墒 loss of soil moisture 土壤所含水分受到各种因素作用而散失的过程。 3 建设原则 3.1 代表性 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生产水平(高、 中、低产田)、灌排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 3.2 稳定性 人员稳定、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持续开展监测工作。 3.3 一致性和连续性 监测位置应相对稳定,不应随意改变,确保墒情监测资料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4 建设目标 1 DB22/T 2824—2017 4.1 4.2 4.3 5 积累长期定位的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 实现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和数据远程无线传输,及时发布监测报告。 利用土壤墒情监测成果指导农业生产。 建设内容及要求 5.1 监测站 5.1.1 布局与选址 5.1.1.1 以县为基本单元,每个县不少于 1 个。 5.1.1.2 选择周边无高大建筑物,交通方便、信息网络齐备、便于管理的具有代表性耕地地块作为监 测站的建设地点。 5.1.2 仪器设备配置 配置小型气象站、GPS定位设备、实时土壤水分监测设备、样品采集工具、数据传输处理设备及相 应配套设施。 5.1.3 规模与保护设施安装 2 5.1.3.1 监测站占地面积不小于 9 m ,建立保护围栏并设立标志,保护围栏不低于 1.2 m,安装避雷 装置。 5.1.3.2 在保护围栏内将测量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 10 cm、30 cm、50 cm、80 cm 土层中,保持原有的 土壤层次和特性。 5.1.4 标识 设立统一编号的标志牌,标牌标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土壤类型、承担单位、建站时间和保护要 求。 5.2 监测点 5.2.1 选点 5.2.1.1 5.2.1.2 5.2.2 5.2.2.1 5.2.2.2 5.2.3 每 10 万亩耕地设立 1 个监测点,点与站不应在同一地点设置。 在不同类型区选择主导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代表性地块作为监测点。 定位与标识 应进行经纬度定位,设立固定醒目标牌,保持长期稳定。 同 6.1.4。 临时监测点增设 在发生失墒条件下,应根据土壤类型、水文地质、作物种类、旱情轻重等情况增设临时监测点。 6 记录与档案 应填写监测站(点)基本信息(见附录A、附录B),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站(点)档案。 2 DB22/T 2824—2017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自动监测站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填表说明 基本情况记载表见表A.1。 表A.1 地点 基本情况记载表 监测站代码 建站时间 填表日期 填表单位 县(市、区)名称 乡(镇)名 村名 组名/园区 农户名 行政区划代码 经度(°′″) 纬度(°′″) 气候类型区 地形部位 自然 常年降水量(mm) 常年蒸发量(mm) 条件 有效积温(℃) 无霜期(d) 海拔高度(m) 潜水埋深(m) 耕地类型 地力等级 障碍类型 农业 生产 常年灌水量(m3/ hm2) 灌溉方式 常年化肥施用量(kg/hm2) N 作物名称 水平 产量(kg/hm2) 土壤 理化 性状 K2 O 2 施用量(kg/hm ) 有机肥种类 产量 P2O5 田块面积(hm2) 代表面积(hm2) 成土母质 凋萎含水量(%)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土层厚度 0 cm~20 cm 20 cm~40 cm 40 cm~60cm 60 cm~100 cm 土壤质地 土壤容重(g/cm3) 田间持水量(%) 技术 模式 技术名称: 简要说明: 景观 照片 景观照片粘贴在此处 注:本表建点时填写,详情参见填表说明。 3 DB22/T 2824—2017 A.1 编号 监测站代码用9位数加1个大写字母表示,其前六位为行政区代码,第七位加大写字母,其中自动监 测站加“B”,后三位为监测站实际编码,按顺序编写。如长春市行政区划代码为220100,自动监测站 代码为220100B001。 A.2 建站时间 填写建站年月,格式为年—月—日。 A.3 经纬度坐标 由GPS定位仪读取,并转换为北京54坐标系后填写。 A.4 气候类型区 按照干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填写。 A.5 地形部位 监测田块所处在的最末一级的地貌单元。 A.6 潜水埋深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潜水埋深填写常年潜水面与地面的铅垂距 离,取整数位,单位为米(m)。 A.7 耕地类型 填写旱地、水浇地、水田。 A.8 地力等级 按吉林省耕地地力等级分级来填写。 A.9 障碍类型 指限制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如干旱缺水、渍涝(旱地)、盐碱、瘠薄、沙化、坡地(侵蚀)、障 碍层等。没有明显障碍因素也可以不填。 A.10 灌溉方式 指灌溉用水采取的方式。如小白龙、喷灌、滴灌等。没有填“无”。 4 DB22/T 2824—2017 A.11 产量 指填表前作物正常年份的平均产量。 A.12 田块面积 监测站所在地块面积,地块内的作物、种植模式及技术管理水平一致,用亩表示,取整位数。 A.13 代表面积 监测类型区内与监测站相同作物和技术模式的耕地面积,用万亩表示,取整位数。 A.14 成土母质 填写火山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因残积物与母岩有直接关系,可填写为××岩残 积物母质。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与母岩的关系比较远,如判断不清,不可强行与母岩挂钩,应将其 性状(厚度、粗细等)描写清楚。对于老的冲积物母质,并有一定发育的,如第四纪红土、再积黄土等, 不填写冲积物、洪积物,应直接填写其名称。 A.15 凋萎含水量 指监测站的代表作物凋萎含水量,可查阅当地有关科研、教学材料获得,也可用土壤最大吸湿量的 1.5 倍~2.0 倍表示。 A.16 土类、亚类 按吉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命名填写。 A.17 土壤质地 按砂土、壤土、黏土填写。 A.18 土壤容重 按测定值填写。 A.19 田间持水量 按测定值填写。 A.20 景观照片 拍摄景观照片时,应突出地貌特征,从照片上应能判断出监测地块所在的小地貌单位的部位。 5 DB22/T 2824—2017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填表说明 基本情况记载表见表B.1。 表B.1 基本情况记载表 监测站代码 建站时间 填表日期 填表单位 县(市、区)名称 乡(镇)名 村名 组名/园区 农户名 行政区划代码 经度(°′″) 纬度(°′″) 气候类型区 地形部位 自然 常年降水量(mm) 常年蒸发量(mm) 条件 有效积温(℃) 无霜期(d) 海拔高度(m) 潜水埋深(m) 耕地类型 地力等级 地点 障碍类型 农 业 生产 常年灌水量(m3/ hm2) 灌溉方式 常年化肥施用量(kg/hm2) N 作物名称 水平 产量(kg/hm ) 土壤 理化 性状 2 2 田块面积(hm2) 代表面积(hm2) 成土母质 凋萎含水量(%)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土层厚度 0 cm~10 cm 0 cm~20 cm 20 cm~40 cm 土壤质地 土壤容重(g/cm3) 田间持水量(%) 技术 模式 技术名称: 简要说明: 景观 照片 注:本表建点时填写,详情参见填表说明。 6 K2 O 施用量(kg/hm ) 有机肥种类 产量 P2O5 景观照片粘贴在此处 40 cm~60cm 60 cm~100 cm DB22/T 2824—2017 B.1 编号 监测点代码用9位数加1个大写字母表示,其前六位为行政区代码,第七位加大写字母,其中监测点 加“J”,后三位为监测点实际编码,按顺序编写。如长春市行政区划代码为220100,监测点代码为 220100J001。 B.2 建点时间 填写建点年月,格式为年—月—日。 B.3 经纬度坐标 由GPS定位仪读取,并转换为北京54坐标系后填写。 B.4 气候类型区 按照干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填写。 B.5 地形部位 监测田块所处在的最末一级的地貌单元。 B.6 潜水埋深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潜水埋深填写常年潜水面与地面的铅垂距 离,取整数位,单位为米(m)。 B.7 耕地类型 填写旱地、水浇地、水田。 B.8 地力等级 按吉林省耕地地力等级分级来填写。 B.9 障碍类型 指限制产量的主要障碍因素。如

pdf文档 DB22-T 2824-2017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2-T 2824-2017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 吉林省 第 1 页 DB22-T 2824-2017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 吉林省 第 2 页 DB22-T 2824-2017 耕地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规范 吉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3:44:0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