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专利文库
ICS 67.140.10 X 55 铜 DB5206 仁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206/T 19—2018 代替 DB 522200/T 97-2015 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whole procedure sanitary production of Fanjingshan tea 2018-12-06 发布 2018-12-06 实施 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 5206/T 19—2018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加工场所要求…………………………………………………………………………………………1 5 原料(鲜叶)要求……………………………………………………………………………………2 6 加工工艺技术要求………………………………………………………………………………………2 I DB 5206/T 19—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DB 522200/T 97—2015《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与DB 522200/T 97—2015相比, 主要差异如下: ——修改了标准编号、前言、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目次。 本标准由铜仁市农业委员会、铜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代刚、温顺位、刘 学、张明生、吴欢、覃涛、田景涛、肖 楚、郝 翻、 罗 静、陈学芝。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 522200/T 97—2011、DB 522200/T 97—2015。 II DB 5206/T 19—2018 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梵净山绿茶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场所要求、原料(鲜叶)要求和加工工艺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梵净山区域内大宗绿茶的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SB/T 10034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DB 52/T 470 梵净山绿茶 DB 5206/T 05 梵净山 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 5206/T 06 梵净山 有机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 5206/T 16 梵净山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SB/T 10034中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梵净山绿茶 以梵净山区域内(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石阡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玉屏县)一芽 二叶、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单片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大宗绿茶。 3.2 冷揉 杀青叶经过摊凉后再揉捻。 3.3 热揉 杀青叶不经过摊凉而趁热进行揉捻。 4 加工场所要求 4.1 加工场所基本条件 1 DB 5206/T 19—2018 应符合DB 5206 /T 16的规定。 4.2 生产过程卫生要求 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 5 原料(鲜叶)要求 5.1 产地环境要求 应符合DB 5206/T 05或DB 5206/T 06的要求。 5.2 鲜叶质量要求 为嫩、匀、鲜、净的正常芽叶,用于同批次加工的鲜叶,其嫩度、匀度、新鲜度、净度应基本一 致。鲜叶质量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各级别鲜叶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鲜叶质量要求 等 级 特 级 一芽二叶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和单叶不超过 10%。 一 级 一芽二叶为主,同等嫩度的一芽三叶、对夹叶和单片叶不超过 30%。 二 级 一芽三叶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和单片叶不超过 10%。 三 级 一芽三叶为主,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和单片叶不超过 30% 5.3 要 求 鲜叶运输、贮存 应使用透气良好、光滑清洁的篮篓等盛装鲜叶,运输时不得日晒雨淋,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物品 混运。鲜叶采摘后及时运到加工厂。 6 加工工艺技术要求 6.1 工艺流程 6.1.1 长炒青绿茶 摊青→杀青→摊凉→揉捻→解块分筛→烘焙(二炒)→三炒→辉锅足干。 6.1.2 烘青绿茶 摊青→杀青→摊凉→揉捻→解块分筛→初烘→复烘足干。 6.2 6.2.1 技术要求 摊青 将鲜叶摊放于摊青网(槽、架)上,厚度为5cm~10cm,雨水叶应薄摊,并通微风,加快水分蒸发, 含水量68%~72%为摊青适度。 6.2.2 杀青 2 DB 5206/T 19—2018 6.2.2.1 滚筒杀青(长炒青、烘青) 温度控制在180℃~240℃;投叶均匀、适量,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开始量多、速度快,杀匀、 杀透。杀青叶无红梗红叶、焦边焦叶,无青草气、水闷气味、略显清香,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杀青 后茶叶含水率控制在58%~64%为适度。 6.2.2.2 汽热杀青(烘青) 要求投叶均匀、适量,火温稳定,适时排汽。杀青叶变为翠绿,叶质柔软,手捏成团,并有弹性, 折梗不断,略显清香,杀青叶含水量60%~65%为杀青适度。 6.2.3 摊凉 杀青后及时均匀薄摊于干净的盛茶用具中,摊放厚度2cm~5㎝。时间10min~15 min。要求:杀青 叶快速冷却至室温或常温,无渥黄或红变现象,叶质柔软,光泽变暗,手握有湿感,不黏手。 6.2.4 揉捻 6.2.4.1 将杀青叶装入揉筒,一、二级原料以自然装满为宜;三、四级原料可略施压以装满为度。 6.2.4.2 老叶热揉,嫩叶冷揉。 6.2.4.3 揉捻加压宜采取轻重轻方式交替进行,禁止一压到底,不同级别原料的揉捻时间与加压方式 见表 2。 6.2.4.4 揉捻程度以揉捻叶紧卷成条,有少量茶汁溢出粘附在叶的表面为揉捻适度。要求三级以上茶 成条率达 80 %以上,三级以下茶成条率达 60%以上。揉捻叶外形要叶条,不要叶片;要圆条,不要扁 条;要直条,不要弯条;要紧条,不要松条;要整条,不要碎条。 表2 揉捻时间与加压方式 单位:min 项目 轻压 中压 重压 轻压 不加压 全程时间 特级 5 15 — 5 5 30 一级 5 20 — 5 5 35 二级 8 20 5 8 4 45 三级 10 20 10 5 5 50 级别 注:轻压为揉筒高度的1/4,中压约为2/5,重压约为3/5。 6.2.5 解块筛分 揉捻叶使用解块筛分机解块并筛分,使茶条与碎末茶分开。 6.2.6 初烘(二炒) 初烘(二炒)可采用烘干和炒干两种方式,其中烘二青适用于烘青绿茶、长炒青绿茶,炒二青适 用于长炒青绿茶: a) 烘二青:烘干机温度(100±5)℃, 烘干机出茶口在制品茶的含水量为 35%~40%,手捏茶 叶有弹性,叶色绿,无水闷味,略有刺手感。茶坯下机后及时摊凉。 b) 炒二青:将筛分后的条茶均匀撒入滚筒炒干机中二炒,筒温控制在(120±5)℃,炒二青的 适度标准同烘二青。茶坯下机后及时摊凉。 3 DB 5206/T 19—2018 6.2.7 三炒(长炒青) 在滚筒炒干机中进行,筒温(75±2)℃先高后低,时间约25min。待茶条为含水量10%~12%,条 索收紧,干硬刺手,手捻成片为适度,色泽墨绿时下机摊凉15min。 6.2.8 足干 6.2.8.1 长炒青 在滚筒炒干机中进行,筒温(70±2)℃,先高后低;投叶量 30kg 左右,时间约 30min。待茶在 滚筒内有“沙”“沙”响声,茶条表面起“霜”,呈灰绿色,手捻成末,即可下机摊凉。 6.2.8.2 烘青 采用烘干机进行,温度85℃左右,烘干机出茶口茶叶应及时薄摊,如未达足干,还需足火。足火 温度70℃左右,出口茶叶及时薄摊。足干茶叶手捻即成粉末。 6.2.9 分级归类 按DB 52/T 470梵净山绿茶分级要求进行分级归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5206-T19—2018 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铜仁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206-T19—2018 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1 页 DB5206-T19—2018 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2 页 DB5206-T19—2018 梵净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铜仁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3:44:2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